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江蘇省 > 連云港市 > 連云區(qū) > 宿城街道

江蘇省連云港市連云區(qū)宿城街道文化旅游景點

[移動版]

船山飛瀑

船山飛瀑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宿城街道,距城區(qū)15公里、占地3000畝,2013年11月份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是宿城風景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船山正北三官頂是中國道教三元崇拜的發(fā)源地。這里山上峰巒峻秀、洞壑幽美、林泉清翠。山下虹橋臥波、翠島綠岸、亭榭相應。主要有:“三官賜!、“三折飛瀑”、“棚頂攬勝”、“水上樂園”等景觀區(qū)。是集養(yǎng)生、休閑、觀光、農(nóng)家體驗于一體的旅游勝地。暴雨過后來到船山,老遠就聽到瀑布沖擊山谷發(fā)出的轟轟巨響。登上半山腰紅柱金瓦的“觀瀑亭”,舉目眺望,瀑布全景盡收眼底。飛瀑沿山谷奔流,半山的云煙隨澗水浮沉,三級瀑布在澗谷中時隱時現(xiàn)。遙看最高處,寬約3米的流水,從第一道懸崖——“閻王壁”上垂直奔瀉而下,落差50余米,仿

“留仙泉”石刻

“留仙泉”石刻(民國)“留仙泉”石刻位于宿城街道留云嶺村虎口嶺南坡路西側(cè),刻于泉旁巨石上,題“留仙泉”三字,隸書。附跋文,“漢僧會尊者留仙飲泉處,很久以前就有題額,數(shù)千年后字跡模糊。民國十三年甲子,振亞補刻,許立芬書”?羁瑫。該石刻系民國十三年法起寺住持振亞所為。法起寺建于漢代,號稱淮海間第一叢林,漢時即有西域高僧前來開壇說戒、傳經(jīng)受法?稻訃呱瞪畷趨浅酁跄觊g來此傳經(jīng)受法,先到建鄴,東吳國君孫權(quán)為之建塔,號建初,因始有佛寺。后之宿城法起寺傳經(jīng)受法并圓寂于此。法起寺原有鷲峰塔,為西域梵修人墓葬。振亞這一題刻為研究佛教東傳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提供了佐證。

振亞橋及題刻

振亞橋及題刻(1924年)振亞橋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宿城街道留云嶺村虎口嶺南坡路西側(cè)。為民國十三年(1924年)法起寺監(jiān)院振亞建造,全石結(jié)構(gòu),橋面為長條石鋪成,橋墩為塊石砌成。20世紀60年代前,此橋長期為山民進出宿城山的唯一通道,也是新中國成立前信徒朝山進香的主要通道。振亞橋題刻,為振亞橋題名勒石。南距振亞橋約40米,北距子午亭約200米?涛拿娉瘱|南,正文隸書,款楷書?堂鎸162厘米,高55厘米,字徑40×30厘米,款徑10×8厘米。題刻刻于民國十三年(1924)?涛臑椤罢駚啒。民國第一甲子年,振亞建,許鴻賓題!

“萬壽山”石刻

“萬壽山”石刻(民國)“萬壽山”刻石位于宿城街道萬壽山頂,南瞰宿城水庫,北望悟道庵澗,西連宿城西山,東臨宿城山間盆地。字徑約50厘米,楷書,無款。傳為振亞和尚題勒。傳初唐時期,秦王李世民征東至此,將士們一夜之間圍土筑城,山呼萬歲,山之得名。民國期間,許鴻濱及法起寺振亞和尚曾在該山南坡留有題勒,民國廿七年國民黨第八游擊總隊題刻抗日誓言將其覆蓋。

宿城人民會堂

宿城人民會堂(1968年)宿城人民會堂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宿城街道寶山村桃園路。建于1968年10月初,整體建筑全石結(jié)構(gòu),中軸對稱,進深46米,寬18米;門廳寬3.9米,長10米;廊柱直徑0.4米,柱基石直徑0.6米,高3.2米;三扇門偏門1.6米,高3.2米,中門2米,高3.2米。該建筑一直作為會堂、影劇院等使用。

“金剛石”摩崖石刻

“金剛石”摩崖石刻(清)“金剛石”摩崖石刻位于宿城街道萬壽山南麓西側(cè),清道光十五年(1835)兩江總督陶澍題勒于一突兀石壁上,文曰“金剛石”,楷書,刻面長3.6米,高1.2米,字徑約40厘米。該石刻與萬壽山抗日石刻群、仙人屋景點、仙人屋石刻群、宿城水庫游覽區(qū)渾然一體,人文與自然景觀積淀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