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貞節(jié)坊位于古柏鎮(zhèn)柳家村中,清乾隆年間建造,又名“環(huán)樓”。據(jù)縣志載:坊主袁氏系柳長禧之妻,清雍正年間出嫁,婚后第二年喪夫,年二十而寡居,誓不改嫁。家貧,上有公婆,下無子女,袁氏以紡織維持生活,敬侍公婆。對子精心教養(yǎng),成年后,補為國子監(jiān)生。袁氏76歲時,朝廷頒旨建坊,以示表彰。坊體采用青石構建,為二柱石牌樓,分3層,高7米許,寬3.6米。頂層橫楣鐫“圣旨”二字;二層中間楷書“節(jié)孝”二字,兩旁石板上刻有當朝數(shù)十位官員的姓名;底層石座上刻一組花紋圖案。
吳定鶴民居位于古柏鎮(zhèn)郭村東,始建于民國,祖?zhèn),戶主原開磨坊。建筑座西朝東,磚木結構,青磚小瓦,硬山頂,簡易門罩,飾草花紋,門左右鑲栓馬石,面墻和北山墻拐彎抹角,兩進兩廂,中設天井,前進天井八扇屏風門一字排開,天井四水歸堂,走馬樓,“一顆印”造型。面闊三間10.9米,通進深13.9米,前進五檁五柱,脊高5.7米;后進五柱七檁,脊高6.1米。
原為魏氏宗祠附屬建筑,后祠堂毀,現(xiàn)存抱鼓石一對,位于古柏鎮(zhèn)后保村東。該抱鼓石白云石質,基呈長方形,上承圓形鼓石,左右二只.后座連墻基,裝大門,鑿雕圓形門轉宕.鼓石面刻“丹鳳朝陽”、“犀牛望月”圖案,下壺門部位刻竹節(jié)、草花紋圖案,紋飾精美,風格簡樸。長1.29米,寬0.21米,厚1.65米。
三聯(lián)圩位于古柏鎮(zhèn)西北。始筑于宋萬歷年間。屬于石臼湖水系。總面積5018畝,其中耕地面積2981畝;堤長11030米,其中一線圩堤1717米。由于臨近石臼湖,歷史上多次破圩。圩堤經(jīng)過歷年加高培寬,至2000年,頂高14.5米,頂寬10米,內坡比1:3,外坡比1:2.5。
孔令炳民居位于古柏鎮(zhèn)神渡村,民國十六年建,祖?zhèn)。建筑座西北朝東南,磚木結構,青磚小瓦,硬山頂,穿斗式,露明造。大門由天戶石、地栿石和兩側半截門鑲石砌成,上設簡易門罩,明間內墻用木板隔封,地方俗稱“馬眼樘子”。面闊三間11.6米,進深七柱七檁7.2米,脊高6.3米。
該井位于古柏鎮(zhèn)韓村東南,原為彰教寺附屬建筑,相傳當時寺廟規(guī)模很大,有時僧侶達千人,廟前鑿井18口,專供眾僧飲用。清咸豐兵燹,寺毀井塞,僅剩水井一口,建國后幾經(jīng)淘洗。井圈麻石質,脛部束凹,底坐寬圓,內徑50厘米,外徑95厘米,高70厘米,井深約10米。
上袁土墩墓位于古柏鎮(zhèn)上袁村北約50米。平面呈橢圓饅頭形,有封土墩一座,南北長22米,東西寬11.5米,高出地表約5米。曾征集到印紋硬陶瓿、原始瓷碗、豆各一件,并采集到夾砂紅陶鼎、鬲足、泥質灰陶罐殘片等。它對研究地方區(qū)域文化歷史和地方埋葬習俗有一定的價值。
戴家城明墓位于古柏鎮(zhèn)戴家城村中。俗稱“官墳”,墓室青條石封存,長方形,東南向,墓前豎一長方形石碑,碑文風化,漫漶不清。墓前原有石象生,石祭臺,現(xiàn)僅存風化的墓碑。墓主為杭州知府韓邦憲和其侄(進士)韓仲雍三代祖塋。韓仲雍:明代進士、福州巡按使。
昇平泉井位于古柏鎮(zhèn)竹墩頭黃家村西南,地平上有石質井欄,井欄內圓外方,口部略收,內徑42厘米,底部直徑56厘米,高45厘米。鑿刻銘文:中為“昇平泉”,右為“旨維,大清康熙六十一年仲夏月 谷旦”,左為:“竹溪黃氏建造”。井壁用磚扁磚,深12米許。
繆文香民居位于古柏鎮(zhèn)繆家村,始建于清,原戶主死后廢棄,大躍進時曾作食堂,90年代繆文香購買。建筑坐西北面東南,磚木結構,青磚小瓦,硬山頂,一進兩廂,面墻拔坎。面寬三間11.6米,通進深10.5米,后進七檁七柱,穿斗式,脊高4.6米。
韓先水民居位于古柏鎮(zhèn)韓西村,始建于民國,祖?zhèn)。建筑座西朝東,磚木結構,青磚小瓦,硬山頂,簡易門罩,拔坎墻,一進兩廂,中設天井,四水歸堂,后進木板面墻。面寬三間10.5米,通進深11.1米,后進七柱七檁,穿斗式,脊高5.1米。
該井位于古柏鎮(zhèn)戴中村井頭巷。舊有雙井,明代廢一井,今存一井。曾在晚清、民國年間和六十年代淘浚。井圈圓筒梭形,青石質,上鑿銘文“雙井古泉,光緒十三年重修”。外徑65厘米,內徑38厘米,井深約8米,井圈有索勒印23道,井壁磚券。
高漸平民宅位于古柏鎮(zhèn)郭村,始建于民國,祖?zhèn)鳌=ㄖ背,磚木結構,硬山頂,一進兩廂,面墻拔坎,青石門框,刻“!弊,簡易門罩,天井木雕斜撐,后進七柱七檁,穿斗式。通面寬三間11.9米,通進深11.3米,脊高6米。
丹井位于古柏鎮(zhèn)原鎮(zhèn)政府院內,是尋真觀(現(xiàn)已毀)的附屬建筑,舊時有井兩口,現(xiàn)存一口。系道教煉丹用井,故名“丹井”。井圈麻石質,平面呈六角形,內徑38厘米,外徑65厘米,高45厘米,井身用磚扁券,深約12米。
該井位于古柏鎮(zhèn)后保村東南,始鑿年代不詳,據(jù)村民介紹,結合石質風化程度,當屬明代。.井壁為扁磚券砌,圓筒形井圈,火層巖麻石質,高44厘米,內徑36.5厘米,外徑56厘米,井深約8米。當?shù)卮迕穹从吃啻问杼浴?p>
諫筆堂古柏鎮(zhèn)鳳山柳家村西,為該村祠堂。始建于清,原有三進,前兩進54年發(fā)水時倒塌,近年重建。后進座西北朝東南,青磚小瓦,磚木結構,硬山頂,。面闊三間13.7米,進深五柱七檁9.9米,抬梁式,脊高5.8米。
該土墩墓群位于古柏鎮(zhèn)竹墩頭黃家村東北約30-200米。有封土墩3座,地處低丘崗背。墩高約2.5--4米,底徑約16-24米。曾采集到印紋硬陶罐、壇、瓿的殘片,紋飾有折線紋、方格紋、回紋等。
八字井位于古柏鎮(zhèn)戴家城村中。青石質圓筒形井圈護欄,內徑48厘米,外徑66厘米,高45厘米,上鑿銘文:“民國念五年淘,八字古井,計深四丈”,字體楷書,陰刻,直讀,井壁用磚扁砌,深10米許。
東村土墩墓群位于柏鎮(zhèn)東村東北。共有封土墩7座,地處低丘崗背。墩高約1.5-3.4米,底徑約15-20米。地表曾采集到夾砂紅陶鼎、鬲、泥質灰黑陶罐各一件和印紋硬陶及原始瓷殘片。
前亭翅崗土墩墓群位于古柏鎮(zhèn)前亭翅崗北50-300米。有封土墩3座。地處低丘崗坡。墩高約2.5-4米,底徑約17-22米。曾采集到夾砂紅陶鬲足、泥質灰陶盤、罐及原始瓷豆的殘片。
韓長榮民居位于古柏鎮(zhèn)韓西村,始建于民國,祖?zhèn),原有前?進,現(xiàn)存后進。建筑座西朝東,磚木結構,青磚小瓦,硬山頂,面寬三間8.5米,進深七柱七檁.7.8米,脊高4.6米,穿斗式。
東村古井位于古柏鎮(zhèn)東村北,鑿于清,具體年代不詳。井圈麻石質,內半徑35厘米,外半徑65厘米,高35厘米,井壁用青磚扁砌,深約6米。棄用。
永城土墩墓位于古柏鎮(zhèn)永城村東約30米。共有封土墩1座,地處低丘崗地,墩高約3米,東西長30米,南北寬約25米。地面曾采集到印紋硬陶殘片。
繆家橋位于古柏鎮(zhèn)繆家村東,始建于民國。東西橫跨下橋壩,單拱石橋,青石砌筑,長14.6米,寬4.3米,矢高1.4米。
戴西村黃氏宗祠位于高淳區(qū)古柏鎮(zhèn)戴西村,時代為清。戴西村黃氏宗祠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江夏橋位于高淳區(qū)古柏鎮(zhèn)戴西村,時代為清。江夏橋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千頃堂位于高淳區(qū)古柏鎮(zhèn)戴東村,時代為清。千頃堂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唐倩圩位于古柏鎮(zhèn)西北。隸屬于石臼湖水系。始筑于明弘治二年(1948)?偯娣e3136畝,其中耕地面積2480畝,圩堤周長5.65公里。唐倩圩西北原為石臼湖湖灘。1954年,固城湖水位高達12.45米,唐倩圩在今榮復村附近決口。水后,縣政府決定以工代賑,發(fā)動群眾修堤復圩。為減少一線圩堤的長度,降低破圩危險,擴大耕地面積。1970年1-4月,縣政府組織全縣萬余勞力圍墾石臼湖湖灘,定名為“團結圩”。此后,唐倩圩成為二線圩,使圩堤安全穩(wěn)固。經(jīng)過多年的加高培寬,至2000年,圩堤高13.5-14.5,寬6-8米,內外坡比1:3-1:3。圩內機電設備配套齊全,排灌兩便。
杭良雙民居位于古柏鎮(zhèn)馬村,始建于清,祖?zhèn),原有一進二廂,現(xiàn)東北側一間和廂房拆毀。建筑座西北朝東南,磚木結構,青磚小瓦,硬山頂,面墻拔坎,設磚雕門樓,一進一廂,中設天井。通面闊二間8.5米,通進深13.4米,后進七柱七檁,穿斗式,脊高7.2米。
杭良福民居位于古柏鎮(zhèn)馬村,始建于清,祖?zhèn)。原有三進,現(xiàn)存一進二廂。建筑座西北面東南,磚木結構,青磚小瓦,硬山頂,簡易門罩,天井斜撐雕人物典故,后進內墻木板封隔。通面闊三間12.3米,通進深11.7米,后進脊高6.1米,穿斗式。
杭良平民居位于古柏鎮(zhèn)馬村,始建于清,祖?zhèn)鳎?0年代曾作為煉油加工廠。建筑座西北朝東南,磚木結構,青磚小瓦,硬山頂,兩進兩廂,中設天井,四水歸堂,面墻設簡易門罩。通面闊三間12米,通進深14.8米。
魏功興民居位于古柏鎮(zhèn)后保村,始建于明隆慶年間(1567-1573),祖?zhèn)。建筑座北朝南,磚木結構,青磚小瓦,硬山頂,一進二廂,簡易式門罩,后進地栿上裝六扇屏風門,邊間鋪樓,木板封隔。面闊三間11.4米,進深七柱七檁11.04米,脊高5.93米,穿斗式。建筑平面大體呈方,前小后大,偏低。
該墓位于古柏鎮(zhèn)鳳山后保村中,與溧水交界處。系北宋宣和進士,參政知事魏良臣之墓。后裔植槐樹,以映風水。墓平面呈橢圓形,土封,長約3.5米,寬約1.8米,高約1.2米。魏良臣:字道弼,高淳雙塔南塘人。宋宣和二年(1120)進士,初任壽昌縣令,迭升吏部郎中。宋紹興十年(1140)十一月,宋高宗派良臣出使金國與金兀商談。事后,升任參知政事。晚年歷任紹興、宣州、洪州、潭州等地兩知府知州。死后贈封光祿寺大夫、建康郡開國侯。它對研究魏良臣生平歷史有一定的價值。
該橋位于古柏鎮(zhèn)后保村東南,南北向,橫跨和尚溝。單拱,青石構筑,全長5.6米,寬2.7米,矢高1.7米,總高2.3米,拱上刻“蔭族橋”三字及維修年代和書款人姓名。
繆朝勝民居位于古柏鎮(zhèn)繆家村東,始建于清,祖?zhèn)鳌T星昂髢蛇M,清咸豐四年遭大水,后進倒塌,現(xiàn)存前進。建筑座西北面東南,磚木結構,青磚小瓦,硬山頂,面墻筑簡易門罩,飾“福祿壽”和八卦圖案,內墻木板分隔,正梁飾草花紋,明間設坐堂倉,供奉菩薩,或堆放糧食。面闊三間11.6米,進深七柱七檁7.7米,穿斗式,脊高5.6米。
韓村土墩墓位于古柏鎮(zhèn)韓村西。共有封土墩1座,地處低丘崗背,墩高約5米,底徑約25米。地表曾采集到印紋硬陶、泥質灰陶及原始瓷殘片。
戴家城土墩墓位于古柏鎮(zhèn)戴家城村東。原有封土墩3座,現(xiàn)存1座。地處低丘崗背,饅頭形,墩高約2.4米,底徑東西長15米,南北寬14米。地面曾采集到印紋硬陶壇、罐、瓿及原始瓷碗的殘片。它對研究周代地方經(jīng)濟文化歷史和埋葬習俗有著重要的意義。
兆豐井位于古柏鎮(zhèn)戴中村南。井圈麻石質,圓筒椎形,內徑52厘米,外徑64厘米,高65厘米,上刻銘文“兆豐井”,筑于1965年,井壁扁磚券筑,深約10米。原為村上飲水源,現(xiàn)棄用。
二郎廟位于古柏鎮(zhèn)韓村西,據(jù)廟內碑記載: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后毀于戰(zhàn)火,民國年間重建,近年新修,內供二郎真君和觀音神像,木刻。該建筑座北朝南,磚木結構,青磚小瓦,西三間馬頭墻,東三間硬山式,面闊七間22.7米,廊深1.8米,通進深7.6米,抬梁式。
繆家土墩墓群位于古柏鎮(zhèn)繆家村東北約300-450。共有封土墩4座,平面呈饅頭形,高3-5米,直徑15-30米。地面偶見印紋硬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