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慧烈士紀念園位于長沙市東北部,地處長沙、平江、汨羅三縣交界的開慧鎮(zhèn),距離長沙市區(qū)約55公里,修建于1966年,現為副縣級全額撥款事業(yè)單位,屬于長沙縣委管理的一級機構,承擔著文物保護、旅游開發(fā)、宣傳教育、對外接待等功能。現由楊開慧烈士故居、楊開慧烈士陵園、楊開慧烈士生平事跡陳列館三部分組成,占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9200平方米。2009年5月開始免費開放,從1996年對外開放至今,共接待海內外游客達千余萬人次,2011年起年均接待人次在百萬以上。楊開慧故居是一座古老的土木結構平房,分別設楊開慧生平事跡陳列室和毛岸英生平事跡陳列室,1972年9月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開慧烈士陵園距故居約300米,主體占地4003平方
楊開慧故居,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長沙縣清泰鄉(xiāng)(今開慧鄉(xiāng))板倉。距長沙約70余公里。始建于清末,土木結構,蓋小青瓦,面垅背山,坐北朝南,前筑以防護矮墻,形成院落。占地面積約680平方米。房舍以上、中、下三棟平行排列,前低后高。前棟為雙面木門,中嵌木欄轉門;中棟有三級踏步上入過廳,門額懸掛“板倉”二字橫匾;后棟正中為堂屋,左右為住房。兩側廂房多作雜房、配房。棟棟之間形成小院或天井,院內植桂花和女貞樹。院落西部為一畦菜地,院外有水塘一口。1901年11月6日,楊開慧生在故居后進東頭北間。1966年11月維修后開放,并復原陳設了楊開慧住房、楊昌濟夫婦住房以及毛澤東、楊展等的住房。1980年修繕時,在墻縫中發(fā)現有楊開慧1928年在家居住時
楊公廟位于長沙縣開慧鎮(zhèn)開慧村,楊開慧陵園對面。楊公廟原為祭奉楊泗將軍的廟宇,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末改為私塾,民國初年又改為學校。建筑由山門、戲樓、正殿、廂房、耳房等組成,為典型的民間廟宇。為四方形結構。房屋采用磚木結構建筑,上面覆蓋青瓦,走廊用石柱支撐。方向為北偏東30度。整個楊公廟占地1500平方米,分為8個展廳。其中第一二三展廳展覽了楊開慧生前使用過的一些物品,第四展室為楊昌濟展室,第五展室為毛岸英展室,前廳陳列有楊開慧的簡介和領導人的題詞。整個楊公廟共有房間11間,門樓外墻上有灰塑。民船業(yè)奉楊泗將軍為師祖,長沙各地均建有楊泗將軍廟或泗洲廟。楊泗將軍為民間傳說斬孽龍的英雄。傳說一條孽龍來到長沙縣尋龍河里,興風作浪。
楊書樵、楊昌濟父子墓位于長沙市長沙縣開慧鎮(zhèn)開慧村,是楊昌濟和其父親楊書樵的合葬墓,墓葬坐東南朝西北,墓葬形制為抄手墓,設有墓碑三通。楊昌濟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學家,參加南學會,支持新文化運動,促成新民學會的成立,籌備建立湖南大學,任教北京大學,其進步思想對中國近代史發(fā)展和革命產生了廣泛影響。
楊開慧陵園位于開慧鎮(zhèn)楊開慧故居右側300米的棉花坡。1930年11月,楊開慧家的佃戶、農會骨干繆佩秋等,到長沙策劃劫法場、解救開慧,無奈軍閥防守森嚴,無法施救。眼見開慧背部左右各中一槍,尚有氣息;又向心臟開槍,再砍頭。他們冒雪偷出烈士遺體,連夜運回板倉,葬于故居右側的棉花坡。毛澤東后寄30塊銀元,以他們3個兒子的名義立碑三通。1959年修建紀念亭、紀念塔于墓前。1967年4月建陵園。1969年楊母向振熙與開慧合穴,新建合葬墓。從山腳至墓區(qū)約150米,有3級梯形平臺,每級石階百余級。墓冢位于最上層正方形平臺之中,平臺邊長18米,石砌,混凝土結構,大理石貼面,墓長6.6米、寬5.8米、高0.4米。墓碑橫置斜放,長2.7米、寬2.3米,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