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陶唐時為荊揚之域,虞、夏、商屬荊州,西周為鄂王轄地,春秋歸楚,秦屬南郡;漢高祖六年(前201)分南郡始置下雉縣,屬江夏郡;221年,吳孫權(quán)析下雉置陽新縣,屬武昌郡。
南齊屬鄂州武昌郡。
梁普通七年(526),析陽新置安昌縣。
陳析陽新置永興縣。
隋開皇九年(589)廢陽新、安昌、奉新、合置富川縣。
十一年(591)廢永興入富川。
十八年(598)富川改名永興。
大業(yè)三年(607)屬江夏郡。
唐永興縣屬江南道鄂州江夏郡。
開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為東西道,永興縣屬江南西道江夏郡。
五代梁唐,永興為吳王楊行密轄地,隸武清軍。
晉漢周,屬南唐隸武昌郡。
境內(nèi)設(shè)通羊鎮(zhèn)、青山場。
北宋乾德二年(964)以通羊鎮(zhèn)置通山縣,三年(965)以青山場置大冶縣,與永興同屬鄂州。
太平興國二年(977)置永興軍,嶺永興、大冶、通山三縣。
太平興國三年(978),永興為興國軍,隸江南西道。
微宗崇寧元年屬江南西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興國軍為興國路總管府,隸江西行省。
三十年(1293)改隸湖廣行省,領(lǐng)一錄事司及永興、大冶、通山三縣。
至正十一年(1351)徐壽輝克興國,改興國路總管府名興國軍。
二十年(1360)秋陳友諒復(fù)改興國路。
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改路為府。
明洪武九年(1376)四月,興國府降為興國洲,以洲治永興,再領(lǐng)大冶、通山二縣,屬武昌府。
清順治元年(1644)至康熙三年(1664)仍領(lǐng)大冶、通山二縣,后再不領(lǐng)縣,直屬武昌府。
1912年(民國元年),廢州設(shè)縣;1914年,稱陽新縣至今;1949年屬大冶專區(qū),1952年屬黃岡專區(qū);1965年屬咸寧地區(qū);1997年1月1日起劃歸黃石市管轄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