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湖北省 > 武漢市 > 武昌區(qū)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歷史沿革

[移動版]

武昌區(qū)歷史源遠流長,在夏朝屬荊州。

西周屬東鄂。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武昌為夏,屬楚地,設有封君夏侯。

秦漢時屬南郡。

漢高祖六年(前201),從南郡中析出江夏郡,隸屬荊州,轄沙羨縣,今武昌屬江夏郡沙羨縣。

三國時期,東吳黃武二年(223),孫權筑夏口城,開啟了武昌古城的歷史,當時隸屬江夏郡沙羨縣,設夏口都督,為江夏郡治,今武昌始有“夏口”和“江夏”之稱。

晉太康元年(280),改江夏郡為武昌郡,隸屬荊州,轄沙羨等縣,并將沙羨縣治從涂口(今金口)移至夏口城,為縣級行政中心。

東晉義熙年間(405~418),河南汝南一帶居民大量流入夏口,區(qū)境僑置汝南縣,仍為江夏郡治。

南北朝劉宋時期(420~479)設置郢州,隸屬江夏郡,郡、州、縣治所同設在夏口,又有“郢城”之稱。

及至齊、梁、陳各朝,郢州城皆為江夏郡和郢州治所。

隋開皇九年(589),改汝南縣為江夏縣,改郢州為鄂州,置江夏郡,其郡、州、縣治所均設在江夏,今武昌又有“鄂州”之稱。

唐武德四年(621),廢江夏郡,江夏為江夏縣和鄂州的治所,屬江南道。

開元年間(713~741),劃歸江南西道。

唐代中期,設武昌軍節(jié)度使,開始有“武昌”之稱。

宋時江夏屬荊湖北路,為鄂州治所。

元代設湖廣行省,初置鄂州路,后改武昌路,下轄7縣,江夏是湖廣行省、武昌路和江夏縣的治所,為行省級大區(qū)域行政中心,包括區(qū)境在內的今武漢市江南部分正式有了“武昌”這個地名。

明代設置湖廣行中書省。

洪武九年(1376),明太祖廢行中書省,設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等“三司”衙門,衙址均設在武昌。

正統(tǒng)三年(1438),設置湖廣巡撫,隨后又設置總督湖廣等省軍務和地方總兵官,所任巡撫、總督和總兵也多駐武昌;改武昌路為武昌府,轄江夏、武昌(今鄂州市)9縣1州。

江夏縣是武昌府的附廓縣,被稱為“湖廣會城”。

清康熙三年(1664),湖廣布政司分為湖南、湖北兩個布政司,上設湖廣總督。

湖北布政司下轄包括武昌府在內的8府,武昌城為督、司、府、縣衙門薈萃之地,在江夏縣轄域內,常與江夏并稱。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首義一舉成功,宣布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湖北都督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地方政權的雛形。

民國元年(1912)軍政府廢武昌府,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原武昌(今鄂州市)改為壽昌,次年又改為鄂城。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攻克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武昌城,改武昌縣為武昌市,設武昌市政府。

1927年1月,國民政府劃漢口、武昌、漢陽為京兆區(qū),定名“武漢”,武昌設有市政廳,仍稱武昌市。

同年4月中旬,湖北省政府和武漢市政府先后成立,武漢三鎮(zhèn)在行政區(qū)劃上正式統(tǒng)一為一市。

1929年6月,武昌、漢口(含漢陽)分治,武昌為湖北省會市。

1931年武昌市政籌備處成立,1935年改設武昌市政處。

1937年湖北省政府決定武昌縣城鄉(xiāng)分治,城區(qū)部分(今區(qū)境)成立武昌市政府,直屬湖北省政府管轄,為直轄市,設市政籌備處,并兼管漢陽城區(qū)。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侵占武漢,次年4月汪偽政權建立武漢特別市政府,武昌劃歸偽武漢市政府管轄,設辦公處(后改稱武昌辦事處)。

1941年又將武昌劃歸偽湖北省政府所轄,成立市政籌備委員會。

1945年日本投降后,湖北省政府由恩施“還治武昌”,分武漢為漢口、武昌兩市,武昌為省會市,轄武昌和漢陽鎮(zhèn)。

1947年,除漢陽部分外,武昌市區(qū)劃為挹江、武泰、武勝、雄楚、首義、中正、鄰湖、長春等8個區(qū)公所,下轄82保、1400甲,計33488戶、176399人。

1949年5月17日武昌解放。

6月,武漢市人民政府建立武昌辦事處,派出工作組接管了武昌舊政權的8個區(qū)公所,并將其改劃為4個城區(qū)、3個郊區(qū)。

1950年7月,市人民政府調整區(qū)劃,武昌為第一區(qū),仍沿用武昌辦事處名稱。

1952年8月,市人民政府再次調整區(qū)劃,第一區(qū)改名為武昌區(qū),正式建立武昌區(qū)人民政府。

至1953年3月,經民主改革建立了糧道街道、大成路街道、解放路街道、西大街道、三烈士街道、保安街道、白沙洲街道、八鋪街道、民主路街道、棋盤街道、黃鶴樓街道、首義路街道、中山路街道、積玉橋街道、凱字營街道、武珞路街道、新河街道、徐家棚街道、堤街道等19個街道人民政府和明倫街道民族聯合政府。

1954年4月,撤銷各街道人民政府,改設19個街道。

1955年1月,武昌區(qū)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選舉產生了武昌區(qū)人民委員會,1957年全區(qū)共設有21個街道。

1959年區(qū)人民委員會改稱為武昌人民公社,下設二個城區(qū)分社和三個郊區(qū)分社。

1961年撤銷武昌人民公社建制,恢復武昌區(qū)人民委員會。

“文化大革命”中,原武昌區(qū)黨政機構被迫處于癱瘓狀態(tài)。

1967年3月,武昌區(qū)抓革命促生產第一線指揮部成立,行使領導全區(qū)工作的權力。

1968年9月,成立武昌區(qū)革命委員會,取代了區(qū)黨、政領導機關。

1980年2月,批準撤銷武昌區(qū)革命委員會,選舉產生了區(qū)人民政府。

區(qū)人民政府下設機構有:白沙洲街道、紫陽街道、首義路街道、黃鶴樓街道、糧道街道、中華路街道、積玉橋街道、新河街道、徐家棚街道、楊園街道、中南街道、珞珈山街道、水果湖街道、關山街道、獅子山街道、石洞街道、葛化街道等17個街道。

1986年7月,市人民政府將獅子山街道、關山街道、葛化街道和珞珈山街道的一部分行政區(qū)域劃歸洪山區(qū)管轄。

1988年有14個街道。

2006年4月積玉橋街道與新河街道合并,同時成立南湖街道。

2009年5月,市人民政府將洪山區(qū)管轄的姚家?guī)X村、向陽村、余家湖村、風光村、三角路村等5個村及城南社區(qū)的全部區(qū)域,烽火村、東亭村、團結村、徐東村、柴林頭村、余家頭村6個村的部分區(qū)域及南湖社區(qū)、徐東社區(qū)、和平社區(qū)等3個社區(qū)的部分區(qū)域調整到武昌區(qū)管轄。

將武昌區(qū)管轄的新世紀社區(qū)、華電社區(qū)、省電社區(qū)、紡機社區(qū)、鐵機社區(qū)、風光苑社區(qū)等6個社區(qū)全部區(qū)域,理工水運社區(qū)、岳家嘴社區(qū)、列電社區(qū)、石牌嶺社區(qū)、武泰閘社區(qū)等5個社區(qū)的部分區(qū)域整到洪山區(qū)管轄。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