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約6000年前),現(xiàn)縣城黃家山,后港趙家灣,五里鋪馬家垸、三百錢港,毛李荊家城等處有人類居住。
夏《禹貢》把中國分為九州,沙洋屬荊州地域。
商約公元前十二世紀,商朝分封武丁后裔于漢水西岸建權國,在現(xiàn)馬良鎮(zhèn)建權城。
周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周王封姬姓宗室于漢江之間,周公承王命封其弟季載于冉建冉阝國,(冉也作冉阝或那),地域在現(xiàn)拾回橋鎮(zhèn)境內(nèi)。
當時,沙洋東北部為權國,西部為冉國。
后均被楚國所滅,沙洋全境都為楚地。
春秋時期,楚武王克權,在權國故地馬良境內(nèi)創(chuàng)建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級政權--權縣。
秦戰(zhàn)國時期,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白起伐楚,秦國占領郢都(現(xiàn)荊州市紀南)后,設南郡,沙洋縣境屬南郡。
西漢新莽代漢(9—24),在荊門西境設編縣,沙洋縣境屬編縣。
沙洋屬編縣升級的南順郡。
東漢光武中興(25),恢復西漢建置。
建安十三年(208),魏武得荊州,廢南順郡復設編縣。
建安十四年(209),曹仁敗北,編縣屬東吳南郡。
建安十九年(214),劉備與東吳分荊州,編縣歸屬劉備。
建安二十四年(219),關羽敗亡,編縣重屬東吳。
三國屬東吳。
西晉太康二年至建興四年(281—316),沿吳制,編縣屬荊州南郡。
東晉屬荊州南郡。
永和八年(352),編縣設武寧郡,編縣為武寧郡的郡屬縣。
隆安五年(401),在編縣舊城設長林縣。
南北朝宋齊沿晉制。
后梁大定三年(557),廢編縣入長林縣,在長林縣境的內(nèi)方山(現(xiàn)馬良鎮(zhèn)一帶)設基州,轄章山、上黃等郡。
后又分長林縣設豐鄉(xiāng)、綠麻(故城在沙洋城區(qū),原有綠麻山,俗稱桃李山,已沖成河,有綠麻寺舊址)兩縣作為上黃、章山郡屬縣。
內(nèi)方山為基州、章山郡治。
隋統(tǒng)一全國后,僅保留并州、揚州、荊州、益州四大總管,境內(nèi)屬荊州。
開皇十一年(591),廢長林縣入長寧縣。
開皇十八年(598),改長寧為長林。
大業(yè)元年(605),改綠麻縣為章山縣。
隋末,廢章山縣入長林縣,屬南郡。
唐武德四年(621),恢復章山縣。
武德七年(624),廢章山縣入郢州。
貞觀元年(627),廢郢州,章山縣改屬荊州。
貞觀八年(634),尉遲恭任荊州總管,在漢津口旁的瓊臺山修建城堡,取名沙洋堡,沙洋之名始此。
同年,廢章山縣入長林縣,沙洋屬長林縣管轄。
貞觀二十一年(647),移長林縣治于藻湖西岸(現(xiàn)后港),屬荊州總管府。
唐德宗貞二十一年(805),廢長林縣立荊門縣,屬南郡江陵府。
唐末,廢荊門縣入長林縣。
五代沙洋地域為荊南國高氏所踞。
后晉天福五年(940),在當陽設荊門軍,領長林縣,屬江陵府。
宋建隆三年(962),長林縣移至蒙山東(荊門城區(qū))。
開寶五年(972),在長林縣復置荊門軍,屬荊湖北路,領長林、當陽二縣,屬江陵府。
熙寧元年(1073),軍廢,長林縣直屬江陵府。
元祐三年(1088),復立荊門軍,仍領長林、當陽兩縣。
靖康元年(1126),長林縣治隨荊門軍南移至藻湖西岸的長林故城,并在鴉雀鋪南坡設荊門鎮(zhèn)。
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廢當陽縣入長林縣,荊門軍遷回鴉雀鋪南坡。
荊門鎮(zhèn)移至新城(現(xiàn)李市鎮(zhèn)新城),不久鎮(zhèn)廢。
宋紹興十六年(1146),荊門軍與長林縣治遷回原址(蒙山東),恢復當陽縣。
元至元十四年(1277),荊門軍升為荊門府,屬河南行省,仍領當陽、長林兩縣。
第二年,荊門府治由當陽移治長林縣。
明洪武九年(1376),降荊門州為荊門縣,廢長林縣入荊門縣,屬荊州府。
洪武十三年(1380),升荊門縣為州。
嘉靖十年(1531),荊門州改屬承天府。
清順治三年(1646),改承天府為安陸府,荊門州屬安陸府。
乾隆五十六年(1791),升荊門州為直隸州,屬湖北布政使司,領當陽、遠安二縣。
境內(nèi)屬荊門州直轄。
1912年,荊門降州為縣,境內(nèi)屬荊門縣管轄。
1928—1938年,民國湖北省政府將沙洋列為縣市單位,與漢口、沙市、宜昌、樊城、老河口、新堤、武穴并列為湖北省八大重要市鎮(zhèn)。
1948年,境內(nèi)建立荊南縣。
1949年初,建立沙洋市。
同年9月,撤銷荊南縣、沙洋市,回歸荊門縣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1960年3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沙洋鎮(zhèn)與沙洋農(nóng)場管理局合并成立沙洋市。
轄漢江人民公社(現(xiàn)沙洋城區(qū))和李市人民公社。
隸屬荊州行署。
1961年,撤市復鎮(zhèn),歸屬荊門縣。
1985年5月,成立沙洋區(qū),屬荊門市。
1998年12月,撤區(qū)設縣,仍屬荊門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