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時期,潛江屬諸侯國中的楚國。
公元前278年,白起率秦軍攻占楚郢都(今江陵西北),設郡建縣,這里成為秦南郡竟陵縣轄地。
漢朝,設華容縣,這里分屬竟陵、華容縣,直到南北朝。
公元550年前后,南朝梁省竟陵,廢華容。
554年,蕭察被西魏立為梁帝(史稱后梁或西梁),據有江陵周圍地域。
從此,這里屬于江陵縣,歷隋、唐而至五代。
857年,置征科巡院于白洑,五代高季興據有荊南地,在白洑設安遠鎮(zhèn)。
965年(宋乾德三年),升白洑巡院為縣。
因境內有河道分流漢水入長江,取“漢出為潛”意,命名潛江。
縣治設在安遠鎮(zhèn)(今王場鎮(zhèn)西),隸屬于荊湖北路江陵府。
1293年,縣治遷至斗堤,即今園林街道城區(qū)。
明初,潛江屬湖廣布政使司荊州府。
1531年,升安陸州為承天府,潛江改屬之。
1646年,改承天府為安陸府。
1664年,分湖廣為湖北省、湖南省。
潛江屬湖北省安陸府。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
次年,改府為縣,以道為省縣之間的行政機構,潛江屬鄂北道(后改稱襄陽道)。
1925年廢道,本縣直轄于省。
1932年,在省縣之間設行政督察區(qū),潛江屬第七區(qū)。
1936年改屬第四區(qū),直到1947年。
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本侵略軍于1939年5月至1945年8月盤踞潛江部分地區(qū),設有傀儡政權。
潛江縣政府被迫輾轉于拖船埠、楊李家臺、熊口等地;1943年春,撤離潛江,設辦事處于公安縣境,日軍投降后還治。
1943年春至1945年秋,為抗日根據地,是鄂豫邊區(qū)襄河、襄南兩行政公署及所轄荊潛、天潛沔、天京潛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地。
襄河行政公署駐浩子口一帶,襄南行政公署駐熊口孫家橋。
荊潛縣抗日民主政府駐莫家?guī)X,天潛沔縣抗日民主政府一度駐陶和嶺,天京潛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夏家場。
1947年12月至1949年6月,全縣為解放區(qū)。
1949年7月,潛江縣人民政府設于熊口,隸屬于湖北省荊州行政區(qū)督察專員公署。
8月,潛江縣人民政府移駐城關(今園林街道)。
1988年5月,潛江撤縣建市,仍隸屬荊州地區(qū)行政公署;1994年10月,由荊州地區(qū)行政公署轄治改為省直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