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洼村位于新集鎮(zhèn)東部,東與周河接壤,南與彭大灣相鄰,西與沖田洼接壤,北與黃灣相鄰,總面積7.06平方公里,轄9個村民組,14個自然村,171戶,712人,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9300元。全村總面積1291.65畝,以種植雜交水稻、“雙低”油菜、脫毒紅薯、地膜花生等傳統(tǒng)經濟作物為主。林地面積7548畝,以板栗、油茶、茶葉、杉木用材林等經濟林為主。養(yǎng)殖業(yè)以生豬、牛、羊、雞、鴨傳統(tǒng)養(yǎng)殖為主。
人口姓氏民族
人口以人數多少排序:余、彭、夏、張、方。全村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母族。
古遺址
秦塘古廟
秦塘古廟,位于新集鎮(zhèn)代洼村北部,主脈東北走向,以大嶺為界,向南坡緩,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古建、古井、石階、方塘,僧葬都被2公里長的城墻圈入其中。
古寨清末所建,當時,武僧越鳴將終其一生的化緣所得,在秦塘周邊廣置田產,大興圍寨工程,招徒授藝。另有一種說法,說是祖師爺云游天下名山,從金蘭山,一步跨上黃鷹寨,壓得黃鷹拍翅。祖師爺速移步至黃鷹寨的秦塘,秦塘紋絲不動,撐得住祖爺的神體,由此確認為仙山佛地。秦塘廟宇建成后,民間廣為流傳,祖師爺天天不離金蘭,月月不離秦塘,可見秦塘在周圍古寨中的位置。
古城墻寬丈余,高矮不等,依山而建。每十余步,城墻外側有個射口,每二十余步處,有一個凹下的瞭望口,這是附近村民和僧人躲避戰(zhàn)亂,抗擊匪寇的戰(zhàn)斗平臺。
南門,一山障目,其名曰:小寨。此山高而秀,側扁又稱狀元碑,峰頂直插云霄。
東門,保存較為完好,門樓基石尚存。石門砧,石門坎,痕跡依依可見。石門樓約20平方米大小,用巨石砌成,約兩余丈高的石墻,堅實厚重。石墻朝外的一方,筑有土炮、土槍的臺子,尺把高的距離,這是集中抗擊敵人和臨時存放彈藥的地方。武僧越鳴,中午常在此門樓小憩。附近放牛的孩子見后,細聲商議:“不是說越鳴有武功,我們何不向他投石試試?”然后,一牛童隨手從地上撿起一塊石頭向越鳴扔去,只見越鳴伸手一揮,接住石頭,嚇得幾個牛童舌頭半天縮不回去。自此,越鳴武功高強的聲譽響遍四方。
北門,居高臨遠,自然散落的村莊、集市,分布在廣袤的土地上,顯示人與自然的和諧。
目前,廟地舊址,古建皆無,只有散落在地上的碎磚和瓦礫,僅有兩三丈長的石階依稀尚存。練功房、梅花樁、釧樓隨歲月流逝,早已銷聲匿跡。院中一眼水井,水清見底,順著井臺凹下的地方,泉水涓涓細流。相傳,越鳴建廟初期找水源,路過此地,聽見,“汩一汩一汩”的聲響,尋聲而去,只見巖洞里斗大的蟒蛇口,有一口、沒一口地吐著清水。越鳴見后,又驚又喜,大叫:“好水”!巨蟒受驚,口往里一縮,但涌出一股山泉,奔涌細流。越鳴請來匠人,在此造下這眼井,名曰“龍口泉”。說這井也奇,十多人生活水夠吃,百十人生活也夠吃,千把人生活水也還是夠吃。夏天水冰涼,冬天水溫熱。
順井而下三百米,有一口方塘。傳說宋朝時,當地有位秦塘采古木做梁柱,柴草結頂,搭尼姑庵一座,門前挖一口方塘,以方塘為鏡,鑒己貞潔之心。后來,秦塘建成廟宇后,僧人再次把方塘挖深、挖寬,并在旁邊又引一附塘,塘水二尺盈余。
舊時,秦塘香火旺盛,每逢初一、十五,香客從四面八方涌來,絡繹不絕。解放后,該古遺址逐漸人稀湮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