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牌村位于東邵渠鎮(zhèn)北部,密平公路西側,距縣政府11.8公里。村南1公里處有清代所立密云與平谷兩縣分界牌,因此得名。清代成村,因地震,遷至現址。全村共有253戶,650口人,村域面積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74畝,人均不足兩畝地,是一個典型的多山少地的山區(qū)村。
多年來,界牌村狠抓荒山治理,在綠化的同時注重經濟林的栽植,逐步形成了以林果業(yè)為主導的產業(yè)布局。為進一步強化林果業(yè)的主體地位,2006年,該村先后投資50萬元栽植紅果、核桃、李子等果樹700余畝。截至目前,該村年產大柿子、核桃、紅果、李子等果品122.4萬公斤,果品收入占全村總收入的40%以上。如今,郁郁蔥蔥的樹木覆蓋了昔日光禿禿的山頭。到了秋天,紅艷艷的蘋果、紅彤彤的山楂,還有紅的黃的紫的滿樹的李子,在秋風中輕輕擺動,飄著沁人的果香,帶給界牌人豐收的快樂。
2006年,界牌村結合本村區(qū)位特點,大力推進文明生態(tài)村建設,對全村主要街道進行水泥硬化,硬化面積2.7萬平方米,安裝路燈120盞,方便了村民出行;在宅旁院內栽植各種果樹以及花草1.2萬余株,發(fā)展庭院經濟的同時也美化了村貌;打深水機井一眼、修建水塔、鋪設自來水管線,使村民吃上了潔凈的自來水;修建娛樂健身園和休閑廣場1處,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進行無害化改廁250戶;根據村內具體情況購置垃圾桶26個,安排4名專職清潔人員,保證了街道的整潔衛(wèi)生;在全村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包括建節(jié)能吊炕、沼氣池和安裝太陽能,村民的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當年實現人均純收入5700多元,被評為市級文明生態(tài)村。
石盆的傳說
在界牌村的村東,有一個上大下小的石坑,當地人都叫它“石盆”。
很早以前,這里密林叢叢,山花遍野,泉水匯成小河順山坡而下,奏出悅耳動聽的音樂,真似仙境一般。這石盆就在小河的中下游,奇怪的是石盆里的水卻由下往上冒,不多不少總是一盆。每天天一擦黑,就有一頭金牛到這兒喝水,喝完水就向溝內的“斷頭崖”跑去。
一天,一個外地人打這兒路過,正碰上這頭金牛在喝水,就用箭射,可怎么也射不中。后來他碰到一位老翁,便問:“老丈,山下這頭金牛常去喝水嗎?”老翁點點頭,問他:“你想得到它?”“是呀,可我的箭射不著它!崩衔绦α耍骸八墙鸬,你的箭是鐵的,就是射著也沒用。”“老丈,那您知道怎么破嗎?”“南山的山崖中間長著個葫蘆,如今長半熟了,等這葫蘆長三年,長三次落三次,用它就可以把金牛打死。”這人便來到南山,等著葫蘆成熟。剛完秋,葫蘆第一次落地,這人便急忙摘下葫蘆,來到金牛喝水的地方等著。太陽要落山了,金牛又來了,正當它喝水時,這個人舉起葫蘆朝金牛打去,正砸在牛角上。因為葫蘆不熟,只砸下一個牛角尖兒,金;饕坏澜鸸馀芰恕4蚰且院,金牛再也沒回來,這石盆的水也漸漸干涸了。
偏牛道的由來
在界牌村東的山坡上,有一條很寬的牛道,亂石滾滾,幾棵野草稀稀拉拉地長著。這是千百年來牛踩馬踏留下的痕跡,也留下一個故事。
傳說元朝時,有個叫朱元璋的小孩,來到界牌村,為了求生在當地財主家做活,財主把幾十頭牛交給他放。幾十頭牛經他一放又肥又壯,但財主還是對他橫挑鼻子豎挑眼。
這天,朱元璋趕著幾十頭牛來到山上和同伴們聚了群,對他們說:“今天吃牛肉!闭f著不顧伙伴們的擔心,讓一個人到山下打來一片高梁葉子,讓另一個人把一塊石板打掃得干干凈凈。朱元璋從牛群里拉來一頭牛。說也怪,軟軟的高梁葉子卻成了鋒利的刀子,把牛給宰了。他把牛肉放在石板上,把牛尾巴插在砬子下邊的砬縫里。又拿牛蹄子在洞的下邊頂了一下,出了一個深深的牛蹄印。弄完了到石板上一看,牛肉已經讓日頭給曬熟了,朱元璋便招呼大家來吃。小伙伴們吃得飽飽的回了家。
天黑了,朱元璋把牛趕回家,財主一數少了一頭,便問他下落。朱元璋說牛鉆到砬縫里去了。財主不信就跟著朱元璋來到石砬子前一看,果然有牛尾巴和牛蹄印,只得相信了。
從此,人們便把這個地方叫“騙牛道”。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人們又把這個地方改叫“偏牛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