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縣歷史文化
[2018-9-28 15:23:47]
洛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鐘靈毓秀,人杰地靈。版圖似靈龜翹首迎曦,是中華文明發(fā)祥地之一。倉頡造字臺、洛書出處碑彰昭歷史悠久,仰韶、龍頭文化遺址凸顯底蘊厚重。歷代騷人墨客、學士名流在此流下了許多珍貴的詩篇。古老而燦爛的歷史文化,富饒而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使這片土地成為鑲嵌在豫西山區(qū)的一顆璀璨明珠。
人文資源方面不勝枚舉,而河洛文化又是中華文明的第一個高峰。有飲譽中外的河洛文化標志“河圖洛書”的洛書之源“洛出書處”,漢文字之源“倉頡造字臺”;樂津之源黃帝樂師伶?zhèn)惾≈駷楣苤皫O溪谷”,大禹劈山導洛之龍頭山、禹門河和大禹治水遇鹿之處夏鹿臺,元惠宗敇賜匾額之“洛西書院”,清帝敇修之程顥、程頣祠及其后裔總兵程福亮故居,元代朝廷所建規(guī)模最大、以英宗尊號命名的壽安山昭孝寺主持光祿大夫大司徒釋源宗主云麓和尚塔;明末清初神筆王鐸與其姻親張鼎延書信往來酬答之墨寶瑯華館貼碑刻珍藏之所瑯華館;隋煬帝陵,工部尚書宋禮墓、吏部尚書耿裕墓等百余處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陵墓;明末李闖王義軍女將紅娘子長眠山川之青冢和保存完好的多處官宦故宅和古民居,以及獨具風格的古寺宇等等。
洛寧縣域秦為宜陽、盧氏兩縣轄地,漢至晉屬宜陽、澠池、盧氏三縣管轄。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在今洛寧北境陜縣東境置崤縣,治所冶壚,屬司州恒農(nóng)郡。同年在今洛寧北中部置南澠池縣,治所蠡城,屬恒農(nóng)郡。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在今洛寧西境置南陜縣,治所長水城,屬司州恒農(nóng)郡。同年在洛河以南置金門縣,治所金門城,屬宜陽郡。東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置金門郡,治所金門縣城,屬陽州,領金門、南澠池、南陜、盧氏四縣。興和年間(公元539~542年),崤縣屬義州恒農(nóng)郡,南澠池、金門屬義州宜陽郡。西魏大統(tǒng)三年(公元537年),在今洛寧東境,宜陽西境置北宜陽縣,治所黃壚,屬義州宜陽郡。廢帝元年(公元552年),南陜縣更名長淵縣,屬義州弘農(nóng)郡。次年改北宜陽縣為熊耳縣。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置崤郡,領陜中、北陜、崤三縣。武帝保定五年(公元565年)在同軌城(今楊坡鄉(xiāng)城頭村)置同軌郡,屬東京,領熊耳、澠池兩縣。后周改南澠池縣為昌洛縣,隋又改為洛水縣。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廢宜陽、同軌二郡,熊耳縣改屬河南郡,徙治所于同軌城。大業(yè)初年(公元605年)廢崤、洛水二縣入熊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熊耳縣更名永寧,徙治所于永固城(今城關鎮(zhèn)老城)。長淵縣更名長水縣。元至正三年(公元1266年)長水、永寧合縣,稱永寧縣,治所永固城。屬河南府。明、清時,永寧縣屬河南府。民國2年(公元1913年),永寧縣改為洛寧縣,屬河洛道。1927年屬豫西行政長官公署。1932年屬陜州十一督察區(qū)。1945年元月,中共在舊縣村成立洛寧縣抗日民主政府,屬豫西二專區(qū)。日寇侵占期間,中共洛寧抗日民主政府在西山地,國民黨縣政府流亡故縣村,日偽縣政府盤踞縣城,三方對峙之勢持續(xù)到當年8月日軍投降。1947年洛寧解放,分洛南、洛北二縣,洛南縣屬豫西三專署,洛北縣屬太岳五專署。1948年3月洛南、洛北合縣,仍稱洛寧縣,屬陜州專署。1952年屬洛陽專署。1986年屬洛陽市。
延伸閱讀:
注:數(shù)據(jù)來自網(wǎng)絡,僅供參考。歡迎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