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網(wǎng) > 安徽 > 黃山市 > 祁門縣 > 歷口鎮(zhèn)

祁紅發(fā)源地歷口

[2014-5-13 0:19:30]
  歷口在祁西,為今歷口鎮(zhèn)所在地。古名新豐,始建于宋。后以地處歷山和瀝水之口而易名。
  瀝水北出牯牛降歷山,將村子分為河?xùn)|、河西兩部分。利濟橋橫跨瀝水上,連接?xùn)|西。此橋原名集福橋,始建于清乾隆37年(1772),系集福寺僧人亦云募資所建,在今橋上游不遠(yuǎn)處。后曾三圮兩修。現(xiàn)存的5孔石拱橋,為光緒24年(1898)由同和昌茶號老板汪廣英倡捐,歷口商人全力所建。長85米,寬8米,高11米,全用青石砌成,是祁門舊時最長的石拱橋,風(fēng)格古樸,氣勢雄偉。位于水道上的4孔,分別命為“萬”、“古”、“千”、“秋”,取祈望“萬古長存、千秋永固”之意。橋面上設(shè)有4根如來柱,既是裝飾物,又加固了欄干。原來橋東有觀音廟,西有惜字爐。惜字爐體為正方體,上下兩層為焚紙爐,爐頂榱椽甍瓦,檐角高挑,鈴鐸叮當(dāng),古色古香,橋頭上書有聯(lián)語,曰:“洞分四清用三界,力向中流降百川”。后廟、爐俱毀,兩端石階亦被拆除,橋也改為公路橋,雖大變樣,但古風(fēng)猶存。
  

  舊時歷口以許、馮二姓為主,利濟橋河?xùn)|多馮姓,居于從武陵直下的溪澗與瀝水的匯合點,一條彎彎曲曲的街道,形成歷口的外圍。河西為歷口的主街道,則多許氏,許姓為歷口首屈一指的大姓。大瀝水在河西繞過一個大圓圈,把許村圍成了一個船形,許氏家族就聚居在這個船形的圓圈里。據(jù)說很早以前,這里為方姓家族聚居地!胺健迸c祁門話“翻”同音,按照當(dāng)?shù)厝说恼f法,方姓坐船,船翻人亡,后來竟無一人留下。南唐時,有個叫許儒義的人,因不愿做官,逃到這個萬山叢中的船地里隱居,“許”與方言“水”音相同,水能泛舟,故許氏視此為風(fēng)水寶地。果然家族興旺,子孫繁盛,名人輩出。許儒義的兒子許規(guī),游學(xué)于宣、歙二州,頗有文名。許規(guī)子許逖,南唐末任校書郎、侍御史,宋初仍得到朝廷重用,他多次向宋太宗上書,提出北方邊防策略,后升任鼎州(今湖南常德市)知州、國子監(jiān)博士等職。
  歷口自古人口眾多,經(jīng)濟繁榮,是祁西北部的商業(yè)重鎮(zhèn)。當(dāng)年沿河兩岸各有一條數(shù)百米的長街,街面全用大青石板鋪就。兩旁店鋪比肩而立,布莊、藥鋪、飯店、酒坊、轎行、茶號等,行業(yè)眾多,不下百家,各色南北雜貨應(yīng)有盡有。有名的祁西土布,亦以歷口為集散地,銷往各縣四鄉(xiāng)。當(dāng)年這里繁華無比,四鄉(xiāng)八鄰的百姓均來此采購交易,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以至于有“小小的祁門縣,大大的歷口鎮(zhèn)”的說法。歷口還有祁紅創(chuàng)始地之稱,清末祁紅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余干臣曾來此開茶號,試制祁紅。此后歷口制茶業(yè)競相發(fā)展,茶號林立,成了祁紅重要產(chǎn)區(qū)。
  歷口地扼皖贛通衢之要沖,是兵家必爭之地,又因其經(jīng)濟的繁榮而成土匪劫掠的對象。曾國藩與太平軍對壘之時,設(shè)帥府于祁門,部隊部署于歷口、赤嶺口一帶,曾常往返于祁門與歷口之間,督察軍事。民國18年(1929)3月31日,東流人朱老五率部140人路過歷口,見店家都已上門逃跑,遂獸性大發(fā),揀門戶高大者放火,燒掉了40余家,歷口半壁頓時化作焦土,是為祁門民國時期有名的大事件。
  今日的歷口,仍不失往日的古樸,而更多的新氣象,為其增添了新的風(fēng)采。

上一篇:岳武遺跡話洪村
下一篇:千年古村落——磻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