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網 > 陜西 > 西安市 > 高陵區(qū)

趣說高陵村名變更

[2013-3-10 14:28:10]
    隨著時代的變遷,村名也發(fā)生著變更。高陵縣域內星羅棋布的村鎮(zhèn),不少村名也在發(fā)生著有趣的變更。筆者總結了一下,高陵村名變更有如下這些原因。
    因村民居住環(huán)境變化發(fā)生變更。張卜鎮(zhèn)十里村,清末時,因為村民居住地窯,而得名窯上。民國二十八年后,因地窯坍塌,村民均住上土坯瓦房或草房。該村一王姓村民一次進高陵縣城趕集,以步丈量其村距縣城約十華里,故稱“十里鋪”。解放后,又改稱“十里村”,沿用至今。據(jù)1984年出版的《陜西省高陵縣地名志》“十里村”條目中載:“清末建村時,以村民居住窯洞而得名窯上。民國三十年《高陵縣區(qū)保總圖》記作‘十里鋪’”。又據(jù)該《地名志》31頁《高陵縣古今村鎮(zhèn)名對照表》“十里村”欄目中載:“民國名稱,十里鋪;現(xiàn)在名稱,十里村!庇秩缬艹(zhèn)的團莊村,初名太華村,民國年間,因村周筑有圍墻,居民居住集中,改稱團莊。清光緒七年《高陵縣續(xù)志》即有此村,記為二村,名“太華北”“太華南”。民國三十年《高陵縣區(qū)?倛D》始記為今名。還有姬家管委會的興隆莊,清末葉,有李、盧、宋等姓數(shù)戶人家由湖北及陜西的山陽等地遷此,居室多為地窯,又處附近諸村之北,得名北窯上。解放后,村民生活迅速得到改善,家家住上了瓦房,一片興隆景象,故改稱興隆莊。民國三十年《高陵縣區(qū)?倛D》記作“窯莊”。
    因村民姓氏變化發(fā)生變更。耿鎮(zhèn)沙家村,村建于清初葉,初以居民沙姓得名沙家。清末,沙姓他遷,易為葛姓,故更名葛家。1949年以后恢復原名。清雍正十年《高陵縣志》記作“撒家村”,或“沙”系“撒”之誤。民國三十年《高陵縣區(qū)?倛D》記作“葛家”。還有姬家管委會的馬窯村,清末,王、馬兩家窯居于此,王家勢大,故名王家窯。宣統(tǒng)年間,王家只有一子名玉程,父早喪,母改嫁馬姓,玉程隨養(yǎng)父姓,王姓遂絕而只有馬姓,故改稱馬窯。另有通遠鎮(zhèn)史家村,明末葉,因寇姓居此而得名寇家。清末,寇姓絕,史姓興,更稱史家。清雍正十年《高陵縣志》即載有此村,名“寇家莊”。光緒七年《高陵縣續(xù)志》記作“寇家”。民國三十年《高陵縣區(qū)?倛D》記作“師家”。解放后改稱“史家”。

    因村民祖籍變化發(fā)生變更。鹿苑街道辦事處仁和村,民國十年,因村民多是山東人,故稱山東莊。后來村民增多,祖籍各異,1952年以來又改稱仁和村或仁和。還有灣子鎮(zhèn)的三縣莊,清末葉,因村民祖居山西而得名山西莊。后因周邊不同祖籍村民遷入,又以該村近涇陽、三原、高陵三縣交界處,故改稱三縣莊。清光緒七年《高陵縣續(xù)志》記作“山西莊”,并注明為客戶所居。民國三十年《高陵縣區(qū)保總圖》記作“三縣莊”。
    因諧音發(fā)生變更。通遠鎮(zhèn)李觀蘇村,明末葉,因蘇姓建村于李觀(龍躍宮)遺址旁,故名李觀蘇。民國三十年,高陵縣政府繪制的《高陵縣區(qū)?倛D》因諧音而將“李觀蘇”和“李觀周”兩個自然村名誤標為“李官蘇”和“李官周”。也有稱“西蘇”和“周家”。因是縣級政府頒布的地方行政區(qū)劃圖,盡管錯誤百出,仍然成為縣、鄉(xiāng)政府制發(fā)公文的依據(jù)。長此以往,使高陵縣不少村名因誤標而發(fā)生了有趣的變更,“李觀蘇”和“李觀周”村名因此也發(fā)生了變更。高陵縣人民政府從1981年開始對全縣地名、街名和村名進行了一次普查,并于1982年9月1日發(fā)布《關于部分大隊、街道、自然村命名、更名、標準化處理的通告》。該《通告》決定對全縣包括對“李觀蘇”和“李觀周”在內的42個村及街道進行命名、更名以及標準化認定。
    因不知其含義或來歷發(fā)生變更。張卜鎮(zhèn)今古渡馬家村,明中葉,有滹沱河(在今河北省境內)畔馬姓人家遷居此居住,為懷念其故里稱為今滹沱馬家。后人多不知其含義,誤為今古渡馬家。清雍正十年《高陵縣志》記作“金普陀馬家”。光緒七年《高陵縣續(xù)志》記作“今古渡馬”。民國三十年《高陵縣區(qū)?倛D》簡記為“馬家”,F(xiàn)在名稱,今古渡馬家。又如崇皇街道辦事處的晏村。據(jù)談,齊大夫晏嬰出使秦國,村人慕其賢而修廟紀念他,并以其姓氏稱村。明《高陵縣志》成書于嘉靖二十年,那時已經弄不清村名的來歷,清雍正十年《高陵縣志》記載為“陳家”。光緒七年《高陵縣續(xù)志》記作“大晏村”。民國三十年《高陵縣區(qū)?倛D》誤書為“大念村”,F(xiàn)在名稱,晏村。
    因含貶義發(fā)生變更。藥惠管委會新李村,明末葉,村中有一著名木匠姓李,他頭、臉、頸均長毛發(fā),人稱他為毛頭李,村也就以此得名毛頭李。解放后,漸改稱新李。清光緒七年《高陵縣續(xù)志》始記有此村,名“毛頭李”。民國三十年《高陵縣區(qū)保總圖》記作“李家堡”。1982年9月1日,高陵縣人民政府以“毛頭李”村名不健康為由,決定更名為“新李村”。
    解放后,高陵縣陸續(xù)出現(xiàn)了“翻身莊”“火箭村”“啟明村”“雙睦村”等富有時代印記的村名。

上一篇:淮安區(qū)淮城鎮(zhèn)所轄社區(qū)名稱的由來及變更
下一篇:我國直轄市有望擴容 福州廈門有望成直轄市
延伸閱讀